本文目录
中外教育简史简答题,斯宾塞课程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斯宾塞(Herbert Spencer)于1859 年发表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斯宾塞在文中批判了当时英国重虚饰而轻实用的知识价值观,并在区分各种知识的相对价值和比较价值的基础上,确定了一个衡量知识价值的尺度,即是否有利 于人完美满的生活。
他根据重要程度确定了人类五方面的活动,并依据这五方面的活动设置了与其相对应的五类课程知识:
第一,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包括解剖学、生理学、卫生学等知识,阐述生命和生理规律,维护个人健康,一切活动的前提;
第二,实施“准备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除了学习读、写、算以外, 还必须开设逻 辑、数学(几何原理),力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 生物学、经济学和社会学;
第三,准备做父母的活动,包括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
第四,准备做公民的活动,历史知识等;
第五,准备生活中各项文化活动,包括绘画、雕刻、音乐、诗歌等方面的知识。
中外教育简史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
孔子道德修养方法思想:
“自省”“克己”
孔子主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学习以提高文化知识。所以在他的整个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但道德教育并没有专设学科,而是报道德教育要求贯穿到文化知识学科中,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授,灌输道德观念,所以文化知识学科的基本任务在于为道德教育服务。
3、简述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
有教无类是孔子创办私学后所实施的招生原则。他主张实施教育应不分等级;种类、国别,这与他的“性相近。习相远”的主张一致。孔子招生,只要诚心求教,潜心向学,不管他们过去的经历和表现,以及鬼监狱贫富如何都热心教诲,一视同仁。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雪灾官府的格局,开创了平民讲学之风。
4、简述举一反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体现了孔子关于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主张。孔子认为,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认真思考,心求通但未通,可以去启发他;经思考有所领会,但不嫩以适当的言辞来表达,可以去开导他。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做到举一反三。起贺欣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做到闻一知二,技能主动获得知识,又是发展思维能力。
5、简述因材施教的内容。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实施因材施教,关键在于了解学生,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6、简述明人伦。
“明人伦”是孟子关于教学母的的论述,原文为“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其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在五伦之中,孟子尤重父子—孝、兄弟—悌这两种关系,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一个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仁义礼智四德教育。这种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之义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
7、简述儒家的反求诸己。
反求诸己死孟子关于道德教育原则的主张。,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这是对孔子“自省”“克己”道德修养方法思想的继承,也对中华民族内向性格的形成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中外教育简史涉及的范围?
《中外教育简史》包括中国教育简史和外国教育简史两个部分。它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研究中外教育在古代、近代、现代不同历史时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其内容具有历史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中外教育史研究主要是从宏观和发展角度把握中外教育演变的史实和线索,总结中外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吸收人类教育发展的丰富的知识和营养。
中外教育简史主要内容汇总以及读后心得报告?
学习中外教育史,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古今中外的教育发展历史,犹如一面镜子,给我们提供了经验与教训.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犹如一盏盏航标灯,分别给教育历程起到一段航程的导航作用.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远处于发展变化状态,过去的教育历史和教育家们都可能受到一定的历史和社会的局限,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白碧无瑕.对过去的教育,既不能完全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我们今天学习中外教育史,就是要吸收古今中外教育的精华,剔除其糟粕,继承其中的科学合理和优良传统部分,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我们的教育事业,继承和发扬教育先辈们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为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应有贡献.
中外教育史重点人物?
1.蔡元培:“五育并举”、北大改革、教育独立
2.恽代英:教育是改造社会的有力工具、重视儿童教育和中等教育
3.*:中国职业教育之父
4.王充:首次提出教育应该培养创造性的学术人才
5.朱熹:重视基础教育、重视思想品德教育、讲究教育方法
6.王守仁:“致良知”知行合一外国重要人物及其理论:
1.生物起源说:沛西 能、利托尔诺;心理起源说:孟禄;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
2.苏格拉底:“产婆术”包括讽刺、定义、助产术
3.柏拉图:《理想国》、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
4.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哲学家;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发展的教育;历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5.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育法的书,书中首次提出了班级授课的思想萌芽,并且将学习过程概括为:模仿,理论,练习
6.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提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研究
7.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写了一本书“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教育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首次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提出泛指教育、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8.康德:《康德论教育》首次在大学讲授教育学
9.卢梭:《爱弥儿》教育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
10.洛克:《教育漫画》;提出“白板说”;倡导“绅士教育”
学习中外教育史的意义好处?
学习《中外教育史》的意义首先,它是我们研究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础。教育理论的学习应当与教育史的学习结合起来进行。
其次,它是我们从事教育实际工作的参考指南。第三,它有利于我们开阔教育眼界,更新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
最后它可以使我们学习到许多教育家热心教育事业的感人事迹和奉献教育事业的崇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