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传播学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反馈:传播过程中受传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的反应,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2. “两级传播”理论: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伊里调查的发现,对传播过程作了这样一种推测: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作用于)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这就是“两级传播”概念产生的依据。
1962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杰斯对农村中新事物的采纳和普及过程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这项研究的成果之一,是把“两级传播”理论发展成“多级”或“N级传播”理论。
3. 传播流程: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4. 抽样调查法: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其中,被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称为“总体”;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样本”。
在抽样调查中,样本数的确定是一个关键问题。抽样的方式,有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两大类。
5. 模式:一种简洁地表现“理论”的手段。基本类型:文字模式,图像模式(最常用的模式),数学模式
6. 受众: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是传播过程的要素之一。大众传播的受众是对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的总称。
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受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受众不仅是大众传播信息到达的目的地,而且也是媒介信息的积极主动的“觅信者”。同时,受众还是大众传播过程的反馈信息源。
7. 媒介:原义为中间物,传导体,手段,工具等。在传播学中,是指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媒介包括个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中介物(如电话)和用于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传播的工具(如报刊)。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崛起,又出现了网络这新一媒介。
8. “两面提示”:在提示自已一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9. “把关”:传播学奠基人卢因有关群体传播的研究中提出,指在信息的流通与循环网络中,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抑制与疏导的环节。通俗地讲,是传播者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
传播学概论的特征?
传播学的主要特征是:
1、广泛性。大众传播是面向全社会公众的传播活动。
2、混杂性。大众传播的受众是混杂的,由特点各异的受众成员组成。
3、分散性。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与传播者没有直接的接触,他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分隔开的,无法展开当场的对话交流。
4、隐匿性。大众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并不认识他的受众。
传播学基础学什么?
传播学专业课程:中外新闻传播史、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舆论学、文艺美学、基础摄影、影视导论、影视脚本创作、电视节目制作、摄像技术与艺术、电视新闻与纪录片、科教片编导创作、电视节目编辑、媒体动画与制作、网络传播与文化、多媒体应用技术、网络媒体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广告学通论、广告视觉设计、媒介组织学、传播学研究方法等。
1982年出版的传播学概论的作者是?
施拉姆
《传播学概论》是施拉姆创作的传播学类著作,首次出版于1982年。
《传播学概论》一书主要是论述人类社交的基本过程。传播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工具。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人类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人类有传播的特定功能。
传播学概论大二学吗?
传播学概论根据不同专业的人学习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比如新闻学的学生,他们学习传播学概论这门学科是在大三的时候才会进行学习,而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在大一就已经开始学习这个学科了,因为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学习传播学概论,这是一门基本的课程
传播学专接本考什么?
传播学专接本考的专业科目有很多,比如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网络与新媒体公共关系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政治传播等等,这些专业在专接本的阶段,一般情况都会考到,除此专业课以外,还会考到一些政治英语这些公共课的考试,但是一般情况着重考试的还是传播学相关的公共专业课
传播学概论中信息最显著的特点?
信息具有以下特点:
1客观性
信息是宇宙间的普遍现象,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管人类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客观存在着。
2抽象性
它作为物质存在和运动的反映,具有物质的属性,但它不同于物质,是一个既没有大小, 也没有重量的非实体的抽象物。这种抽象物可以浓缩,可以积累,可以继承,可以遗传。但挠体积很小,却可以存贮大量的信息。
3可识别性
信息是能够通过人的感官被接收与识别的。其感知的方式与识别的手段因信息载体不同而各异,物质、文字上的信息由视觉器官感知,音响、声音中的信息由听觉器官识别,水火和天气冷热的信息由触觉器官感知。人的各种器官,就是信息的接收器。
4可分享性
信息一旦生成,传播出去,就可为众多的人所接收、占有,信息本身的质量和效用不受影响,传播者也未失去对原有信息的占有和享用。信息共享的人数同信息传播的效果成正比。
5可转换性
可从一种物质载体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如物质信息可以转换为语言、文图像等。各信息载体形式又可互相转换。
6可贮存性
可以通过人脑记忆功用“内语言”加以隐形贮存,可以通过对物质载体的贮存加以显性贮存,还可以用机器贮存,如计算机、录像机、录音机。
7可扩充性
事物不断运动,信息也不断吐故纳新,它的“体积”也处在不断的扩充之中,人对人的主体性认识不断扩充就是一例。
8可压缩性
人们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概括,尤其是使用数学、物理手段,可以使信息精炼、浓缩。如一盘缩微磁带可以囊括一座图书馆10万册书的藏量,一个简练的数学公式可以解释大千世界的某种本质。
9可替代性
正确使用信息,可以提高效率,减少消耗。这样,信息便具有相当于资金、劳力和物质、能源的作用。所以人们认为,信息与物质、能量并列,是构成现实世界的三大要素。
10可传递性
广义的可传递性是指信息的运动状态存在于整个宇宙之中;狭义的递性是指人类将信息转换为符号进行传递。这种狭义传递性,对人而言,是信息的本质特征。
11可扩散性
信息的多渠道快速传递,使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日益消减,保密的范围与时效也日益消减。
12可组合性
若干信息被人有意无意地组合起来,就会形成与原来各信息不同的新信息。
13不完全性
任何信息都不可能,也不必反映出客观对象的各个方面,信息必有取舍,损益。但只有正确的取舍损益,才能有效地使用信息。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