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普通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格乐大学法学院院长(格乐大学博士生导师)

今天给各位分享格乐大学法学院院长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格乐大学博士生导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目前世界上著名的法学家都有谁?

格老秀斯、孟德斯鸠、杰里米·边沁、萨维尼、霍姆斯、韦伯、庞德、哈特、德沃金、波斯纳

以下是我百度的一些节选,

格劳秀斯,荷兰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先驱,国际法学创始人,被人们同时尊称为“国际法之父”与“自然法之父”.其名著《战争与和平的权利》(1625年)不仅是重要国际法著作,而且是西方资产阶级人权学说的基础自然法或自然权利理论的开创性著作.曾任律师、司法官和外交官,1618年因卷入荷兰政治、宗教冲突而被监禁,1621年脱狱成功,避居法国,长期从事写作.自1634年起任瑞典驻法使节,1645年从瑞典返回时病死于途中.他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涉及法学、政治学、文学、语言学、史学等,但使他享有盛名的是在法学方面.在他的法学著作中,有一本是他在被监禁期间所写的关于荷兰古代法和罗马法的书,名为《荷兰法律导论》,其他三本都是关于国际法的著作.

孟德斯鸠,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不仅是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近代欧洲国家比较早的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虽然不多,但其影响却相当广泛,尤其是《论法的精神》这部集大成的著作,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对东方政治与法律文化的看法.

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1748年2月15日——1832年6月6日)是英国的法理学家、功利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改革者.他是一个政治上的激进分子,亦是是英国法律改革运动的先驱和领袖,并以功利主义哲学的创立者、一位动物权利的宣扬者及自然权利的反对者而闻名于世.他还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萨维尼(Savigny,Friedrich Karlvon;1779~1861) 德国法学家.历史法学派主要代表,该派首创人G.胡果(1764~1844)的学生.贵族家庭出身.1800年开始先后在马尔堡大学和巴伐利亚州兰茨胡特大学任教.1810年柏林大学创办后他到该校任教,达30年之久,在此期间曾一度兼任柏林大学校长和普鲁士王子的法学教师,并创办历史法学派刊物.1842~1848年任普鲁士政府的修订法律大臣.

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1841年-1935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曾加入美国联邦军参加内战,1866年成为律师,1882年成为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和马萨诸塞州最高法院法官,1899年出任该法院首席法官,1902年至1932年担任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霍姆斯被公认为美国实用主义法学、社会法学和现实主义法学的奠基人.他在《普通法》一书中针对法律形式主义倾向,提出了著名的“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非逻辑”的法律经验论和“法律是对法院将要做什么的预测”的法律预测论,阐述了有限遵循先例原则,为法官自由裁量权和判例法提供了法理支持,揭示了美国普通法的精神,吹响了美国法哲学的号角.

罗斯科·庞德(Roscoe Pound,1870年--1964年)是美国20世纪著名法学家.1870年,庞德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Lincoln.庞德在内布拉斯加大学(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学习植物学,分别于1888年和1889年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889年,他到哈佛大学法学

院学习,一年后转到西北大学法学院,在那里读完了法律学位.他返回内布拉斯加州开业当律师,继续他的植物学研究.1898年,他在内布拉斯加大学获得了植物学博士学位.

罗纳德·德沃金(Ronald.Myles.Dworkin ,1931—— )是当代最著名、最活跃的法理学家之一.德沃金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先后在哈佛学院、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在耶鲁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罗纳德·德沃金被公认为当代英美法学理论传统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总的来说,德沃金所展现的是一种由政治自由主义指导的法理学.他的每一部重要的著作都引起广泛的讨论,其中既有赞同者,亦有批判者.

波斯纳(Richard Allen Posner,1939--)是70年代以来最为杰出的法律经济学家之一.他将人们从互相自愿的交易中各自获得利益的简明经济理论和与经济效率有关的市场经济原理应用于法律制度和法学理论研究,为法律经济学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对法学一般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请问、哈利波特里面每个学院的院长分别是谁?还有、哪个教授教哪个课?

副校长,格兰芬多学院院长,变形课教授 米勒娃•麦格

赫奇帕奇学院院长,草药课教授 斯普劳特

拉文克劳学院院长,魔咒课教授 菲利乌斯·弗利维

斯莱特林学院院长,前任魔药课教授,

96-97学年黑魔法防御术教授 西弗勒斯•斯内普

魔药课教授 霍拉斯•斯拉格霍恩

现任保护神奇生物课教授,猎场看守 鲁伯•海格

前任保护神奇生物课教授 凯特尔伯恩

保护神奇生物课代课教授 威米尔娜•格拉普兰

91-92学年黑魔法防御术课前任教授 奇洛

92-93学年黑魔法防御术课教授 吉德罗•洛哈特

93-94学年黑魔法防御术课教授 莱姆斯•卢平

94-95学年黑魔法防御术课教授 阿拉斯托•穆迪

“高级调查官”,

95-96学年黑魔法防御术课教授 多洛雷斯•乌姆里奇

飞行课教授 霍琦夫人

魔法史课教授 宾斯

天文课教授 辛尼斯塔

占卜课教授 西比尔•特里劳妮

占卜课教授 费伦泽

泰国格乐大学院校地址是什么?

泰国格乐大学(krirk university)是中泰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定院校,由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教育家格乐·曼格拉布克(Dr. Krirk Mangalabruks)博士创立于1952年,是一所立足泰王国、辐射亚太地区,以培养硕博研究生为重点、培育特色专业本科及本硕连读复合人才的多科性教学综合研究型高等学府,拥有全泰王国国家级核心期刊及泰王国最具影响力的强势政治沟通学院,是泰国教育部批准中文授课多语培养国际课程基地,是国际大学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IAU)成员、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成员及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成员。

泰国格乐大学(krirkuniversity)成立于1952年,是泰国建校最早、历史最悠久的私立大学。格乐大学由享誉国内外的著名教育家格乐•曼格拉布克(Dr. KrirkMangalabruks) 博士创办。格乐博士(1915-1978)曾荣获美国大学 David Elkins 名誉博士,他建校初衷旨在在泰国传播英语教学。格乐博士是泰国现代英语教学的奠基者,为泰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做出了卓越贡献。格乐大学因创始人格乐博士的名字而被世人熟知,也是目前泰国唯一拥有强势政治关系学院的私立大学。

格乐大学具有本硕博授予权,目前有6个学院,即工商管理学院、传播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法律学院、政治沟通学院、国际学院。本科有19个专业,硕士有8个专业,博士6个专业,其中政治关系和公共管理是泰王国国家级重点学科。

伟大科学家钱学森,令其一生骄傲的不是“两弹”,而是他的老婆

1955年10月8日上午,钱学森携妻子儿女,一同乘坐邮轮,从美国到达香港。

出发前,钱学森收到一封“父亲”的信:“途中,切勿下船”。

因此,即使在船上无聊地呆了25天,途中停靠的码头,钱学森一家始终没有离开邮轮一步。

到达香港后,还有300米的“关卡”,是通过香港罗湖,到达深圳罗湖。

在这短短的300米,蒋英早已交代了儿子:“如果有什么意外,我会把你和妹妹推给身边的助手,然后我会推倒你父亲,趴在他身上。”

幸好,这只是为了保证万无一失的担忧,什么事也没发生。

但如果知道钱学森一家为了归国,被美国软禁了5年,就不难想象蒋英会有这样的担忧。

再加上那封信,其实是内地模仿钱学森父亲的口吻写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钱学森一家安全归国。

多年后,钱学森看着两鬓斑白的妻子说:“这些年,委屈你了,你本来可以成为一个著名的女歌唱家。”

而蒋英笑了笑:“中国可以少我一个歌唱家,却不能少了你这个火箭专家。”

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而钱学森成功的背后,站着同样成功的蒋英。

1947年,钱学森以探望父亲的名义,从美国回到中国,向蒋英求婚。

听完蒋英的演唱后,钱学森对她说:“跟我去美国吧。”

蒋英以为他开玩笑,“别闹了,我刚回国,还有很多演唱会要参加呢。”

钱学森依然是那句:“跟我去美国吧。”

看着这个毫不浪漫的男人,蒋英答应了。

因为她看见,钱学森一直把她五岁的照片放在身上,将她视为家人。

而跟随钱学森回到美国后,平时严肃的钱学森,居然向朋友介绍自己是他的“童养媳”。

很多人纷纷要八卦一下,听听他们青梅竹马的故事。

原来,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和蒋英的父亲蒋百里是好朋友,旧日两家人多来往。

钱家只有一个独子钱学森,而蒋家却有五朵金花,蒋英是蒋家的第三个女儿。

钱均夫和妻子章兰娟便半开玩笑向蒋百里和蒋左梅提议,让聪明活泼的五岁女儿蒋英,过继给他们。

蒋百里夫妻一听是好事,就贸然答应了,于是送了蒋英过去。

在家宴上,5岁的蒋英和14岁的钱学森,合唱了一首《燕双飞》,逗得大家大笑。

但其实,两人平日里玩不到一块,钱学森年少老成,爱看书不好动;而蒋英活泼好动,和这个新哥哥总玩不到一块。

而送走女儿不久后,蒋百里和蒋左梅就后悔了,再看见女儿不高兴,就马上要把她接回去。

章兰娟很不舍,但又不愿勉强,于是和蒋家结下了“娃娃亲”:“等蒋英长大了,她还要当我闺女、当我儿媳妇。”

蒋百里夫妇笑着答应了,赶忙让女儿喊钱均夫“干爹”、章兰娟“干妈”、钱学森“干哥”。

钱学森大学毕业后,考取了清华免费留美的名额,准备去美国学习“飞机架构”的专业。

出发前,蒋百里带着15岁的蒋英去送了这位“干哥哥”。

平日里,钱学森不善言谈,但在蒋英面前,却总是谈起音乐,和爱好音乐的蒋英一拍即合。

这位昔日的小妹妹,如今已经长得亭亭玉立了,虽然有着“娃娃亲”,但受西方教育影响的他们,并未当真。

他们尚且年轻,都把精力用在了学业上。

早在钱学森出国留学,蒋英就跟随父亲到了欧洲,考上了德国柏林音乐大学声乐系,学习西洋美声唱法。

蒋英极赋音乐才华,她的音域和音量都十分宽广。

在柏林音乐大学即将毕业时,德国遭受了英国空军的轰炸,蒋英不得不离开德国,前往瑞士。

蒋英在瑞士继续学习音乐,毕业后,她在国际音乐节上演唱,获得台下听众一片好评。

很快,德律风根唱片公司找上门来,和蒋英签约了10年的合同。

至此,蒋英完成了从一个音乐学生到专业演唱家的身份蜕变。

蒋英成名后,因为战乱,她已失去了和钱学森的联系。

蒋百里在欧洲访问时,曾绕路去了一趟美国,探望钱学森,也悄悄给了他一张女儿蒋英年轻时的照片。

照片里的姑娘明眸皓齿,似一朵红莲初出水,想起母亲小时候给他定的“娃娃亲”,他有点害羞了。

但世界那么大,局势又动乱,他们还是没有取得联系。

钱学森从加州理工学院博士毕业后,他成为了助教,跟随导师冯·卡门研究空气动力学。

后来,在冯·卡门的推荐下,钱学森又成为了麻省理工学院的正教授。

1947年,蒋英回国了,并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行独唱音乐会。

演唱会非常成功,蒋英独特的声域,让她很快成为了上海的明星,追求者众多。

不久后,钱学森也回国了,钱妈妈赶紧催他结婚,还偷偷问蒋家人,蒋英是否有对象。

得知蒋英单身后,钱妈妈“命令”儿子,要把蒋英追到手。

可钱学森哪会追女孩,他只会造原子弹,在美国,朋友介绍女朋友给他,他半路就把人弄丢了。

性格内向的钱学森,每次上蒋家都说去看望蒋伯母,但大家心知肚明,家里的三小姐才是他最想见的人。

他和蒋英谈音乐、谈事业、谈生活,两人心有灵犀,就是没有点破那层窗户纸。

后来,蒋英的妹妹笑话他:“你怎么都不知道拿点花来啊。”

一次小型音乐会上,当蒋英唱完最后一曲时,钱学森西装革履走了进来,手里捧着一小束玫瑰花。

蒋英见了,飞奔而来,钱学森把花递给她,说:“跟我去美国吧!”

蒋英半推半就:“为什么要跟你去美国?我还要一个人待一阵子,我们还是先写信吧。”

钱学森说不出其他话,反复就那句:“不行,现在就要走了,跟我去美国。”

然后,蒋英就投降了,放弃国内刚发展的事业,跟随钱学森去了美国。

去美国前,两人在上海举行了隆重的婚礼仪式。

到美国后,钱学森在麻省理工学院附近租了一栋公寓,作为新家。

为了让蒋英有所寄托,他又买了一架黑色大三角钢琴,作为新婚礼物。

本以为开始甜蜜生活的蒋英,到美国新家第一天就受了“冷”。

钱学森很早就去上班了,晚上回来,和在家闷了一天的蒋英出去吃了饭,回到家后,他就马上进了书房,一直呆到夜里12点。

钱学森说,“这是我的习惯,已经十几年了,雷打不动。”

蒋英只好习惯他的习惯,他在书房看书的时候,自己就找些唱片听听,或者弹弹钢琴。

这时,她想起妹妹曾对自己说的话:“姐,你嫁给钱学森,是不会幸福的。”

如果浪漫是幸福,那么钱学森确实一点也不浪漫,他头脑里满是数学和公式。

但婚姻是细水长流,两个人一起生活,不可能天天轰轰烈烈,更多的是彼此迁就。

为了避免蒋英思乡,钱学森也会常常亲自下厨,煮几个拿手的中国菜,而蒋英就会兴奋地在旁边打下手。

连上门赴宴的导师冯·卡门也羡慕不已,他说:“钱学森变了,变得幸福了,现在彻底被这个可爱的中国女孩迷住了。”

第二年,他们的儿子在美国波士顿出生,按照钱家宗族辈分“继承家学,永守箴规”的排名,钱学森给儿子取名“钱永刚”。

为了支持钱学森的事业,为了照顾家中的琐事,为了看护年幼的儿子,蒋英到美国后并没有继续歌唱事业,而是将重心放在了家庭上。

当全职家庭主妇是一项繁琐而累心的工作,蒋英希望等孩子稍大后,再次站在演唱会上。

幸好,钱学森十分爱好音乐,回家后,他常常陪蒋英谈论音乐的事情。

可美好宁静的生活,却被一场意外打断了。

1950年,钱学森希望回国探望年迈的父亲,被美国国防部副部长金贝尔得知后,通知有关部门:禁止钱学森回国!

金贝尔知道钱学森的价值,认为他抵得上美军的五个海军陆战师,无论如何也不能放他回去。

于是,钱学森一家不但不能回国,还被监视。

钱学森准备回国的行李中,带了重要的草图和对数表,却被当局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了。

蒋英听了,立刻吓得脸色苍白,她赶去看他,他却一言不发。

原来,被严重打击的钱学森,气得失了声。

蒋英赶紧去找钱学森的导师冯·卡门,冯·卡门通过加州理工学院的院长杜布里奇的帮助,筹集了1500美金,把他保释出来。

虽然人出来了,可是钱学森无法回去上班了,他整天看书写作,家里的重担一下落在了蒋英的身上。

此时,已有两个孩子的她,先是安抚受创的丈夫,然后请保姆照顾孩子,另外算算家中还有多少财产,并写信告诉身在比利时的妹妹。

他们的信受到监视,是不能寄回国了,因此蒋英总是通过寄给妹妹蒋华的信,来向其他家人转达他们的情况。

所以,他们最后能回国,也是通过蒋英寄给妹妹的信,告诉国内的周总理,他们被困的消息。

回国时,金贝尔曾私下说:“宁愿毙了,也不能让钱学森回国。”

于是,便有了开头那一幕。

最后,终于安全回归祖国了,蒋英以为一家人将过上幸福生活的时候,钱学森却马上投入到国家“两弹一星”的事业中。

《我和我的祖国》中,《相遇》这一部电影,就是围绕当时钱学森等科学家研究“两弹”时的背景。

“无故失踪,不知去向”,蒋英时常遭受这样的事情,明明是自己的丈夫,自己却不知道他的行踪。

虽然无比信任他,可是天天担惊受怕的日子,没有哪个女人承受得了。

还好,钱学森每次都用坚定的语气说:“相信我!”

终于,那朵新疆上空的蘑菇云,告诉全世界的人,钱学森是个伟大的科学家!

而军功章里,有着蒋英的一半,为了支持钱学森,她放弃了自己的歌唱事业;为了让钱学森专心工作,她一个人负责家中所有大小事。

一双儿女,童年都是在母亲的陪伴下度过的,在他们印象中,父亲极少陪伴他们度过假日。

有时候小女儿会问:“爸爸去哪呢?”

蒋英则说:“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他在干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钱学森的工作需要保密,所以连蒋英也不能告知。

1991年10月16日,80岁的钱学森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

他在人民大会堂的授奖仪式上,谈到了自己的妻子:

所以,这个世界上,虽然少了一个著名的音乐学家,但多了钱学森这样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提及钱学森,人们总不会忘记他背后的蒋英,这是属于他的荣誉,也是属于她的荣耀。

莱布尼茨的资料

一、人物

(Gottfriend Wilhelm von Leibniz,1646—1716)德国最重要的自然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一个举世罕见的科学天才,和牛顿同为微积分的创建人。他博览群书,涉猎百科,对丰富人类的科学知识宝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个人生平与事迹

1646年7月1日,莱布尼茨出生于德国东部莱比锡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弗里德希·莱布尼茨是莱比锡大学的道德哲学教授,母亲凯瑟琳娜·施马克出身于教授家庭,虔信路德新教。

莱布尼茨的父母亲自做孩子的启蒙教师,耳濡目染使莱布尼茨从小就十分好学,并有很高的天赋,幼年时就对诗歌和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不幸的是,父亲在他6岁时去世,却给他留下了丰富藏书。

莱布尼茨的父亲在他年仅六岁时便去世了,给他留下了比金钱更宝贵的丰富的藏书,知书达理的母亲担负起了儿子的幼年教育。莱布尼茨因此得以广泛接触古希腊罗马文化,阅读了许多著名学者的著作,由此而获得了坚实的文化功底和明确的学术目标。

8岁时,莱布尼茨进入尼古拉学校,学习拉丁文、希腊文、修词学、算术、逻辑、音乐以及《圣经》、路德教义等。

1661年,15岁的莱布尼茨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一进校便跟上了大学二年级标准的人文学科的课程,他还抓紧时间学习哲学和科学。1663年5月,他以《论个体原则方面的形而上学争论》一文获学士学位。这期间莱布尼茨还广泛阅读了培根、开普勒、伽利略等人的著作,并对他们的著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评价。在听了教授讲授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的课程后,莱布尼茨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664年1月,莱布尼茨完成了论文《论法学之艰难》,获哲学硕士学位。是年2月12日,他母亲不幸去世。18岁的莱布尼茨从此只身一人生活,他—生在思想、性格等方面受母亲影响颇深。

1665年,莱布尼茨向莱比锡大学提交了博士论文《论身份》,1666年,审查委员会以他太年轻(年仅20岁)而拒绝授予他法学博士学位,黑格尔认为,这可能是由于莱布尼茨哲学见解太多,审查论文的教授们看到他大力研究哲学,心里很不乐意。他对此很气愤,于是毅然离开莱比锡,前往纽伦堡附近的阿尔特多夫大学,并立即向学校提交了早已准备好的那篇博士论文,1667年2月,阿尔特多夫大学授予他法学博士学位,还聘请他为法学教授。

这一年,莱布尼茨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数学论文《论组合的艺术》。这是一篇关于数理逻辑的文章,其基本思想是想把理论的真理性论证归结于一种计算的结果。这篇论文虽不够成熟,但却闪耀着创新的智慧和数学的才华,后来的一系列工作使他成为数理逻辑的创始人。

1666年,莱布尼茨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在纽伦堡加入了一个炼金术士团体,1667年,通过该团体结识了政界人物博因堡男爵约翰·克里斯蒂文,并经男爵推荐给选帝迈因茨,从此莱布尼茨登上了政治舞台,便投身外交界,在美因茨大主教舍恩博恩的手下工作。

167l~1672年冬季,他受迈因茨选帝侯之托,着手准备制止法国进攻德国的计划。1672年,莱布尼茨作为一名外交官出使巴黎,试图游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放弃进攻,却始终未能与法王见上一面,更谈不上完成选帝侯交给他的任务了。这次外交活动以失败而告终,然而在这期间,他深受惠更斯的启发,决心钻研高等数学,并研究了笛卡儿、费尔马、帕斯卡等人的著作,开始创造性的工作。

1673年1月,为了促使英国与荷兰之间的和解,他前往伦敦进行斡旋未果。他却趁这个机会与英国学术界知名学者建立了联系。他见到了与之通信达三年的英国皇家学会秘书、数学家奥登伯以及物理学家胡克、化学家波义耳等人。1673年3月莱布尼茨回到巴黎,4月即被推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这一时期,他的兴趣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

1672年10月,迈因茨选帝侯去世,莱布尼茨失去了职位和薪金,而仅是一位家庭教师了。当时,他曾多方谋求外交官的正式职位,或者希望在法国科学院谋一职位,都没有成功。无奈,只好接受汉诺威公爵约翰·弗里德里希的邀请,前往汉诺威。

1676年10月4日,莱布尼茨离开巴黎,他先在伦敦作了短暂停留。继而前往荷兰,见到了使用显微镜第一次观察了细菌、原生动物和精子的生物学家列文虎克,这些对莱布尼茨以后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影响。在海牙,他见到了斯宾诺莎。1677年1月,莱布尼茨抵达汉诺威,担任布伦兹维克公爵府法律顾问兼图书馆馆长,并负责国际通信和充当技术顾问。汉诺威成了他的永久居住地。

在繁忙的公务之余,莱布尼茨广泛地研究哲学和各种科学、技术问题,从事多方面的学术文化和社会政治活动。不久,他就成了宫廷议员,在社会上开始声名显赫,生活也由此而富裕。1682年,莱布尼茨与门克创办了近代科学史上卓有影响的拉丁文科学杂志《学术纪事》(又称《教师学报》),他的数学、哲学文章大都刊登在该杂志上;这时,他的哲学思想也逐渐走向成熟。

1679年12月,布伦兹维克公爵约翰·弗里德里却突然去世,其弟奥古斯特继任爵位,莱布尼茨仍保留原职。新公爵夫人苏菲是他的哲学学说的崇拜者,“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一句名言,就出自他与苏菲的谈话。

奥古斯特为了实现他在整个德国出人头地的野心,建议莱布尼茨广泛地进行历史研究与调查,写一部有关他们家庭近代历史的著作。1686年他开始了这项工作。在研究了当地有价值的档案材料后,他请求在欧洲作一次广泛的游历。

1687年11月,莱布尼茨离开汉诺威,于1688年初夏5月抵达维也纳。他除了查找档案外,大量时间用于结识学者和各界名流。在维也纳,他拜见了奥地利皇帝利奥波德一世,为皇帝构画出一系列经济、科学规划,给皇帝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试图在奥地利宫庭中谋一职位,但直到1713年才得到肯定答复,而他请求古奥地利建立一个“世界图书馆”的计划则始终未能实现。随后,他前往威尼斯,然后抵达罗马。在罗马,他被选为罗马科学与数学科学院院士。1690年,莱布尼茨回到了汉诺威。由于撰写布伦兹维克家族历史的功绩,他获得了枢密顾问官职务。

在1700年世纪转变时期,莱布尼茨热心地从事于科学院的筹划、建设事务。他觉得学者们各自独立地从事研究既浪费了时间又收效不大,因此竭力提倡集中人才研究学术、文化和工程技术,从而更好地安排社会生产,指导国家建设。

从1695年起,莱布尼茨就一直为在柏林建立科学院四处奔波,到处游说。1698年,他为此亲自前往柏林。1700年,当他第二次访问柏林时,终于得到了弗里德里希一世,特别是其妻子(汉诺威奥古斯特公爵之女)的赞助,建立了柏林科学院,他出任首任院长。1700年2月,他还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至此,当时全世界的四大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法国科学院、罗马科学与数学科学院、柏林科学院都以莱布尼次作为核心成员。

1713年初,维也纳皇帝授予莱布尼茨帝国顾问的职位,邀请他指导建立科学院。俄国的彼得大帝也在17ll~1716年去欧洲旅行访问时,几次听取了莱布尼茨的建议。莱布尼茨试图使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相信,在彼得堡建立一个科学院是很有价值的。彼得大帝对此很感兴趣,1712年他给了莱布尼茨一个有薪水的数学、科学宫廷顾问的职务。1712年左右,他同时被维出纳、布伦兹维克、柏林、彼得堡等王室所雇用。这一时期他一有机会就积极地鼓吹他编写百科全书,建立科学院以及利用技术改造社会的计划。在他去世以后,维也纳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先后都建立起来了。据传,他还曾经通过传教士,建议中国清朝的康熙皇帝在北京建立科学院。

就在莱布尼茨倍受各个宫廷青睐之时,他却已开始走向悲惨的晚年了。1716年11月14日,由于胆结石引起的腹绞痛卧床一周后,莱布尼茨孤寂地离开了人世,终年70岁。

莱布尼茨一生没有结婚,没有在大学当教授。他平时从不进教堂,因此他有一个绰号 Lovenix,即什么也不信的人。他去世时教士以此为借口,不予理睬,曾雇用过他的宫廷也不过问,无人前来吊唁。弥留之际,陪伴他的只有他所信任的大夫和他的秘书艾克哈特。艾克哈特发出讣告后,法国科学院秘书封登纳尔在科学院例会时向莱布尼茨这位外国会员致了悼词。1793年,汉诺威人为他建立了纪念碑;1883年,在莱比锡的一座教堂附近竖起了他的一座立式雕像;1983年,汉诺威市政府照原样重修了被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莱布尼茨故居”,供人们瞻仰。

李途纯有几个兄弟姐妹

李途纯有两个兄弟姐妹。他的哥哥叫李安澜,他是一名律师,现在在深圳从事律师工作。他的姐姐叫李安珊,她是一名医生,现在在厦门从事医学工作。他们的父母都是原籍广东,现在住在深圳。李安澜和李安珊都和李途纯一样,都是从小到大住在深圳。李安澜和李安珊都比李途纯大几岁,他们都在深圳读书,李安澜毕业于厦门大学,李安珊毕业于中山大学。李安澜和李安珊都是深圳人,他们都非常努力,在自己的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李安澜和李安珊对李途纯都非常照顾,他们一起帮助李途纯完成自己的梦想。

格乐大学法学院院长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格乐大学博士生导师、格乐大学法学院院长的信息别忘了在好上学进行查找喔。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