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普通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快手:时间的朋友

微信截图_20210329163352.png

除去“日亏3.2亿”乌龙解读的小插曲,快手上市后首份财报得到了市场的公允回应。

 

在科技股整体崩盘式下跌的行情中,快手守住了万亿市值,截至3月26日港股收盘,快手市值在境外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中仅次于腾讯、阿里、美团和拼多多,甚至有跃过拼多多之势。

 

作为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典型成长股,快手在资本市场最关切的关键指标上都给出了满意答复:在用户上,快手获得了活跃用户量与用户时长的双增长;在商业化方面,广告业务收入猛增、变现效率大幅提升,潜力业务电商GMV同样表现亮眼。在巨头环伺、流量饱和的赛道上,快手守住并稳步扩大用户基本盘,走出了一条稳健、多元的商业化变现之路。

 

在业绩发布会上,面对用户增长、广告/电商收入或未来新兴业务的提问,快手CEO宿华反复提到了一个词——“信任”。信任文化,既是快手搭建融合社交的商业基石,也是快手联合创始人程一笑在《直播时代——快手是什么Ⅱ》一书序言中所强调的,“时代给我们的难得大机会”

 

微信截图_20210329163442.png

一个成长型科技公司的价值不看当下利润,而在于长期增长的确定性和可持续性。在这套估值逻辑中,重要的不是快手曾经是什么,而是快手未来将创造什么增量价值。

 

站在新经济的起点,快手未来向何处去?是否能如它所说,以一个互联网社区的技术力量,撬动下一轮信任机制的创新?

 

守住私域价值,打开内容上限

 

扎实的用户数据,说明快手以“私域流量”为核心、根据用户需求丰富内容生态的增长策略持续生效。

 

财报显示,2020年四季度,快手APP平均DAU 2.71亿,同比增长32%;平均MAU 4.76亿,同比增长23%;日均用户使用时长89.9分钟,同比增长18%;DAU/MAU持续优化,进一步提升至55%。

 

中国移动互联网已基本饱和,各个平台的竞争本质上是对用户在线时长的争夺,除了同处短视频赛道的抖音、视频号,连B站、微博这类产品也可能分割流量。而快手财报从两个层面上证明了自己:活跃度和用户时长双增长,说明核心用户粘性在持续加强;销售费率明显改善,说明平台在营销方面的投入产出效率显著提升。

 

自2013年正式转型短视频社区至今,快手的对手已经换过好几拨,但真正触及核心的竞争对手只有两个:2018年春节后的抖音、去年初的微信视频号。

 

和快手相比,抖音更像一个媒体,由平台根据每一次的内容热度决定将流量分给谁,优势是容易打造爆款内容,但这也意味着内容创作者缺少对关注者的触达和调起能力。


而快手的选择是,“坚定地站在用户这边,站在生产者这边”。通过强调社交关系的产品定位和基于“流量普惠”理念的分发机制,快手激活了海量的长尾创作者,形成了“人+内容”型社交生态,为KOL沉淀粉丝。最新财报显示,超过25%的月活用户同时是平台的内容生产者。

 

市场已经证明,由内容创作者主导的私域流量模式下,用户粘性更强、对非头部内容创作者更友好,也更有利于在创作者与用户之间搭建长期关系。但回过头看,在激战最焦灼的那两年,决定未来命运的是平台价值观。

 

用程一笑的话说是——“虽然算法特别强大,但我不觉得未来一切的事情都由算法决定。”

 

当然,捍卫私域价值不代表放弃公域流量。从2018年开始,快手通过对社区用户的观察进行下一步的产品演化,反映在内容上则是针对不同用户需求的“深耕细作”。

 

在业绩发布会上,宿华解释了以内容策略驱动用户增长的三大路径:第一,根据不同兴趣群体做垂类内容细分,比如体育、游戏都有深度运营的空间;第二,继续尝试创新的短视频原生内容品类,比如“快手小剧场”;第三,引入特定的直播明星或赛事。

微信截图_20210329163513.png

以垂类中具有代表性的喜剧内容为例,快手平台吸引了沈腾、岳云鹏、黄渤、李诞等名人入驻,同时联合赵家班、笑果文化等知名机构探索直播喜剧综艺;明星入驻带来的流量爆发也相当可观,典型案例是周杰伦在快手开通了首个中文社交媒体账号,短短几天粉丝数破千万。通过为不同领域的创作者提供流量、技术和内容扶持,快手不断打开内容品类的上限。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