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普通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西藏民族大学教务网站(西藏民族大学概况)

西藏民族大学教务网站:https://www3.xzmu.edu.cn/



西藏民族大学教务处简介

一、执行上级的方针、政策,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拟定全校教学工作计划;制定有关教学方面的规章制度;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并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教学工作的发展规划、院系专业的建设规划、设置与调整、教学改革意见和建议,报请学校领导审定后组织实施。

二、组织、指导各院系制(修)定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制每学期的开课计划,并检查执行情况。根据社会需求情况,组织新专业的申报工作。

三、负责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完善,检查监督各院系的教学质量、教学秩序以及教学评估等工作;具体负责校教学督导的工作。

四、会同各院系组织教材建设,组织教材选定,以及教材的订购、印刷和供应工作。

五、组织校级教学改革的立项、管理和建设工作。

六、负责全校本、专科学生的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毕业资格审核工作,办理学士学位的授予工作。

七、负责全校的排课和教室调度,负责全校日常教学的动态管理。

八、会同各院系和有关部门组织安排学生的实习、社会实践、生产劳动等。

九、做好全校日常教学经费、实验室建设与改造经费、教学设备与软件购置经费、教改经费等的预算、分配、使用及协调。

十、编制校历。

十一、配合人事处核算教学人员编制,会同各院系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拟定师资的补充、调整和培养提高方案。

十二、组织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的开课、选课及成绩管理。

十三、组织全校性各级各类的考务工作以及试题库建设。

十四、组织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工作。

十五、完成校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西藏民族大学概况

西藏民族大学(Xizang Minzu University)位于渭水之滨的古都咸阳,是*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是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一期入选高校,华东师范大学对口支援高校[1]。 学校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在祖国内地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前身是1957年中央指示创办、1958年9月开学的“西藏公学”。1965年4月30日,经*批准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2015年4月28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 截至2017年9月,学校有渭城、秦汉两个校区,并在拉萨建有实践教学基地,校园面积1149亩;设有14个教学单位,4个硕士一级学科,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8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977名,有在校生10042人,其中研究生537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占50%[2]。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和平解放后的西藏百业待兴,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少数民族干部。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后,西藏上层反动集团极力反对西藏社会制度的改革。根据西藏斗争实际,为保存基本力量,培养民族干部,为今后的民主改革作准备,1957年3月,根据*总理的指示,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会议针对当时西藏的形势,决定西藏在内地办学。根据*的决定,西藏工委于同年6月开始筹建西藏公学。9月,学校正式定名为“西藏公学”。10月,中央批准将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的原西北工学院的校址转交西藏,作为西藏公学的校址。

1958年1月,经中央批准,中共西藏工委副书记张国华同志兼任西藏公学校长。9月15日,西藏公学在咸阳(原西北工学院校址)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当时,共有学员3415人,教职工716人。

1959年9月,西藏公学开办藏语文专修科,这是西藏历史上创办最早的专科专业,它成为西藏高等教育起步的一个标志。 1960年,西藏民主改革取得伟大胜利,西藏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为了适应西藏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公学在继续培养政治干部的同时,开始培养西藏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开设藏语文专修科的基础上,又先后创办了师范、卫生、农业、畜牧兽医、会计、邮电等专业,为西藏输送了一大批粗通专业技术的民族干部,填补了西藏民族干部中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空白。1963年10月,公学成立专业系科,办学方向逐步向专业教育和综合院校发展。1965年7月1日,经*批准,西藏公学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郭沫若同志为学院题写了校名[3]。

1966年6月至7月,陕西省委和西藏工委派出的工作组相继来到民院。8月12日,学院成立了“*筹委会”。在这场大批判的浪潮中,学院领导、绝大部分中层干部和部分教师受到了冲击,各级组织陷于瘫痪,全院处于无政府状态。

1968年8月,中央负责人在接见中央学习班西藏班全体成员时,*提出“西藏民族学院办在陕西咸阳是件怪事”,引起了学院群众的思想混乱。1970年1月23日,西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决定撤销西藏民族学院。学院领导和大多数中层干部调离学院,部分财产转移给了陕西有关部门,给学院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1971年5月16日,西藏自治区党的核心小组召开会议,正式作出了恢复西藏民族学院的决定,并决定在西藏林芝建立新校址。从1972年开始,农学专业、畜牧兽医专业、财会专业、机电专业相继迁入林芝,形成了陕西咸阳为总院、西藏林芝为分校的两地办学格局。1975年1月,区党委决定,咸阳总院各专业不再迁入西藏,总院和分校学生规模均为1500人。1978年5月,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校更名为西藏农牧学院[3]。

1979年1984年,在继续办好语文系、政治系、干训部、预科的基础上,相继增建了历史系、外语系、财经系、体育系等。1977年,在藏语文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班,1978年,开办了政治理论专业本科班。1979年,语文系开始招收藏语文本科班,开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现代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

2003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教育部为了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先后确定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9所部属院校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对口支援学校[3]。

2009年3月13日,国家民委与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西藏民族学院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实现省部共建,资源共享。2010年2月26日,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咸阳市委、市政府颁发《关于大力支持西藏民族学院建设发展的意见》[4]。2015年4月28日,教育部批准西藏民族学院更为西藏民族大学,撤销西藏民族学院建制[5]。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