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格乐大学又称克里克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格乐大学官方网站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英国伦敦有哪些大学
英国内政部认可的大学,伦敦共有48所,伦敦大学完整名单如下:
拓展前渣资料:
1.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LSE)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是英国唯一一所专攻社会科学的大学,经济、政治旁悔晌、国际关系、社会学运锋、法律和会计方面尤为突出,是一所非常国际化的大学,学生群体来自145个不同的国家。
2.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C比较注重科学技术领域,所以工程学、自然科学都不错,商学院也是数一数二的,医学院是英国最大的学院之一,IC的国际生也挺多的(人数不到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
3.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UCL) 伦敦大学学院:UCL位于Bloomsbury中心,距离大英图书馆很近,与SOAS、Birkbeck大学为邻。UCL的Gower Street校区距离SOHO伦敦苏活区, Oxford Street购物街也就几步路。
生物学家克利克的资料
弗朗西斯·哈里·康普顿·克里克,一九一六年六月八日生于英格兰中南部一个郡的首府北安普敦。一九六二年,克里克因其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以及在揭开生物遗传信息秘密方面所作的贡献,而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50多年前,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这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当时,沃森年仅25岁,已经获得博士学位3年;而克里克37岁,一年后才获得博士学位。人们称沃森是神童,说克里克大器晚成。
克里克(F.Crick,1916-)小时酷爱物理学,但他感兴趣的领域较狭窄,难以与人们交往。1934年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伦敦大学物理系,3年后大学毕业,随即攻读博士学位。然而,1939年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断了他的学业,他进入海军部门研究鱼雷,也没有什么成就。待战争结束,步入"而立之年"的克里克在事业上仍一事无成。他的朋友怀疑他的科学研究能力,认为他只适合做科学期刊的编辑工作,但有一位朋友对他说:“我认识许多比你笨的人,他们在科学研究中同样取得了成功。”这与其说是鼓励,不如说是剌激。鼓励也罢,刺激也罢,克里克徘徊了几年之后,终于在1950年,也就是他34岁时考入剑桥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学位,想在著名的卡文迪什实验室研究基本粒子。
这时,克里克读到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的一本书《生命是什么》,书中预言一个生物学研究的新纪元即将开始,并指出生物问题最终要靠物理学和化学去说明,而且很可能从生物学研究中发现新的物理学定律。昌陵薛定湾是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1933年荣膺诺贝尔物理学奖。克里克深信自己的物理学知识有助于生物学的研究,但化学知识缺乏,于是开始发愤攻读有机化学、X射线衍射理论和技术,准备探索蛋白质结构问题。
1951年,美国一位23岁的生物学博士沃森来到卡文迪什实验室,他也受到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的影响。克里克同他一见如耐哪戚故,开始了对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结构的合作研究。他们虽然性格相左,但在事业上志同道合。沃森生物学基础扎实,训练有素;克里克则凭借物理学优势,又不受传统生物学观念束缚,常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思考问题。他们二人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并善予吸收和借鉴当时也在研究DNA分子结构的鲍林、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等人的成果,结果经不足两年时间的努力便完成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而缓颂且,克里克以其深邃的科学洞察力,不顾沃森的犹豫态度,坚持在他们合作的第一篇论文中加上“DNA的特定配对原则,立即使人联想到遗传物质可能有的复制机制”这句话,使他们不仅发现了DNA的分子结构,而且丛结构与功能的角度作出了解释。
1962年,46岁的克里克同沃森、威尔金斯一道荣获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克里克在获奖后说:“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不是我和沃森‘发明'的,它本来就存在着,等待着人们去发现。我觉得,我们两人中无论谁都不可能独立发现它。”因为“在工作时,并非沃森专管生物学部分,我分担物理学部分,而是两人一起工作,并且换来换去,时常互相批评。这样,使我们与其他也在致力于这一研究的人相比,占了很大优势。”
后来,克里克又单独首次提出蛋白质合成的中心法则,即遗传密码的走向是:DNA→RNA→蛋白质。他在遗传密码的比例和翻译机制的研究方面也做出了贡献。

《狂热的追求》:站在DNA双螺旋背后的科学家——克里克
我很喜欢总序中的一句话,科学的最基本态度之一就是疑问,科学的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就像这篇文章中所要传达的一样,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务实的,我们做每一件事情之前,肢巧或许只会去考虑有没有意义。我们注重科学的实际用处,享受科技成果带来的便利,但往往忽视科学发现背后所隐含的精神。我想《狂热的追求:科学发现回忆录》这本书,能够引导专业学者如何做研究,如何避免错误——特别是与生物学相关的错误,而我们普通人能从中学到的便是科学研究背后所隐含的精神以及作者弗朗西斯·克里克人生经历所带来的感悟。
《狂热的追求》这个书名其实是克里克做过的一次学术报告的标题,它出自济慈的《希腊古翁颂》,也正如这首诗中另一句“美即是真,真即是美”,克里克追求真理的过程也体现了他别样的心灵之美。我突然觉得《狂热的追求》这个出自浪漫主义诗歌的标题与充满理性的科学发现回忆录也很契合。
整本书的语言风格平实严谨,但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克里克对于关于生命本身科学知识的热情。作者对自身前期经历的着墨确实很少,讲述了一些小时候的故事与教育经历,然后马上就工作结婚了。我读到克里克小时候他妈妈做的一些特别的事情,我才刚刚知道原来外国人也这么迷信,原本以为我奶奶才有这种一定要把掉了的牙齿扔到屋顶上的执拗。克里克少时喜爱阅读百科全书,十多岁开始做实验。他的人生似乎与很多人没有什么区别,不是特别早慧或有什么了不起的事迹。那又是什么造就了一位能冠以诺贝尔奖得主与“DNA之父”之称的伟大科学家呢?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他的杂文集《无比芜杂的心绪》中提到一个观点,在某一天做一件小事不奇妙,天天坚持做一件小事就很奇妙。克里克的成功便来自于这一点点奇妙,又不奇妙。他时刻怀着好奇与进取心,每一天都坚持着学习与探索,到临死前都还在修改一篇论文。他学物理出生,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他在30岁之前,对生物学的了解一直非常肤浅,通过自学,完成了学科领域的转换。而我们大部分人到了三十岁,似乎再也不学习了……
克里克还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因为《闯世纪》中亚当用自己的肋骨变化出了女人,便觉得男人比女人少一根肋骨,后来发现并不是,他才意识到对于宗教观念不能过于理性,便早早地成为无神论者,继而崇尚科学。“幸好一次地雷爆炸将我在伦敦大学辛辛苦和饥姿苦建起来的实验设备炸毁了,这样,战后我再也不必回去测量水的黏度了。”这句话也体现出了他的有趣。
二战结束以后,克里克重新考虑自己应该做什么,他找了很多朋友给他建议。他相信“人只有对从事的行业满怀热忱,才可能如此投入”。在选择研究领域时,他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是整天在闲聊中涉及的。所以他察觉到自己喜欢的是分子生物学与神经生物学,其中重大的奥秘分别是生命与意识。因为他坚持自己的喜好,拒绝了一份很难得的工作邀约。这一点也让我很是倾佩,他一旦找准目标,其它事情即使充满诱惑力也变得多余,克里克依旧会坚定自己的选择。
他也在书中介绍了他认识的一些从事于研究工作的人和他第一次发表论文、作报告的经历。他对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与颗粒遗传、融合遗传等知识的讲解通俗易懂,至少让我这个在高中以后就没有接触过生物学知识的人读懂了。他历数了关于DNA的研究与唤绝成果,再现他前期思路历程,为他之后与沃森一起发现DNA双螺旋结构铺平道路。
他后来前往卡文迪许实验室工作,这个神奇的实验室见证了一个个后来出现在中学教科书上的发现。其实我很想知道克里克为什么离婚,但关于离婚再结婚,他只是浅浅提及。所谓的拆台,大概就是克里克在报告中说,所有研究都是浪费时间,多数人的方法行不通,但也有一种例外。虽然布拉格觉得克里克贬低他人工作,但时间与实践证明他批评的正确性。他不顾情面,敢于批评的态度帮大家指明了方向。当提到女性科学家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时,作者说那是厌恶的限制。从这两件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克里克的正直率性与富有个性。
克里克的自传更多着墨的是他科学发现的历程,而非他的生活。这本书的主题是自然选择,也介绍了阿尔法螺旋、双螺旋是如何发现的……书中也涉及了关于DNA的书籍与电影,例如吉姆·沃森的《双螺旋》、电影《到底是谁的生命》、《生命故事》。
在这本书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认真严谨的学者态度,也能从轶事掌故中知晓他的见解与思想。他写下这本书,力求科普大众,带我们洞悉赖以生存世界中的各种奥秘,也让我明白了很多人生道理。我们虽然不能成为克里克,但我们可以向他靠近。首先,要争取到好的教育。中学的理科教育为克里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UCL作为G5之一已经是很多人的梦校了,作者还说学校提供的课程有些落伍……其次,永远拥有对事物探求的好奇心,时刻充满求知欲,就像克里克三十多岁开始自学生物学知识那样不放弃学习,并且学以致用。第三,找到真正感兴趣的东西,不惧怕改变,跟着兴趣走,勇敢踏出舒适区。第四,一旦做出选择,就要坚定,继而在失败中学习,坚持不懈。最后,要学会思考,练习拥有强大的逻辑能力,不迷信权威。
关于格乐大学又称克里克吗和格乐大学官方网站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