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边不少人开始“报复性存钱”了。
自己的化妆品不买了;
孩子的兴趣班也不报了;
甚至会纠结,到底是打的还是坐地铁公交……
为了省钱,一定要这么拼吗?
确实,对于很多身背房贷、车贷的普通家庭来说,当风险来了,存款很可能撑不过三个月。
学会让“钱生钱”,才是现代人必备的生存技能。
“投资,是一生一次的修行,谁也避免不了。”
这句话,是北大一位经济学学者,在每年秋天的公开课上,对所有本科生说的第一句话。
提起北大经济学,也许你多少听说过薛兆丰教授的趣味解读,但却未必知道,在北大经济学者天团里,还有这样一位大咖:
他曾连续5年准确判断中国经济形势,几乎没有失误;
眼光极准的他,从2015年起为自己做家庭资产配置,年收益率更是从40%一路攀升。
他就是徐远,中国经济学名人“小圈子里的大人物”。


说起徐远,很难用一个身份去定义他。
倒是他学生评价他的一句话,尤其准确:
在北大,搞学术的没有他会投资,在金融市场,做投资的又没有他的学术造诣;
他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洞察和穿透,有时甚至让人觉得恐怖。
就连前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林毅夫都屡次为他的著作打call,称赞他:观察睿智,文字隽永,很有智慧。

这和他20多年间在经济学名校殿堂的学术深造,以及15年的投资实战经历,不无关系。
时光回到1997年,本科北大数学系的他,刚刚走进北大经济研究中心念硕士。
在学术圈里,那是中国经济学的圣殿。

他的学术启蒙恩师,就是被称为“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第一人”的宋国青教授。
和老先生一起做学问,穿梭在抽象模型理论中,又在城市农村调研走访,大师的教诲,他至今念念不忘:
“一个学者,一定要接触真实的世界,如果只在象牙塔靠理论说话,一定会走偏。”
这份严谨,也体现在他之后的教书生涯中,2005年从美国杜克大学金融博士毕业后,徐远被聘为香港大学金融学教授,专门教投资。
虽然在学术上已有造诣,可真要教人时,他却开始怯场了:
我当时自己还没真刀实枪的投资过,怎么教人呢?
于是他诚惶诚恐地,一边教学一边实践,从宏观经济、金融市场、投资实践上全面加深对投资的理解。
这一积累,就是15年。
而当他把对宏观经济的准确预判注入投资实战时,一切都变得神奇起来:
从2015年起,他开始连续5年对经济形势进行预测,全部被证实。
他梳理了适合买房10大城市、地段,让不少人在楼市爆火的2015-2016年抓住机遇,解决了不少人的住房投资问题。
一次深圳线下大课的问答环节,就有一个大姐站起来,还没开口就泣不成声:
我们全家现在都能搬到深圳一起生活了,还赚了不少钱。
我从来没想过,日子能这么快就好起来。
徐远说,虽然他不是善于处理这种场面的人,但那种感动,却一直被他记在心里,毕竟,对很多普通家庭来说,100万真的不是小数字。
2018年,他观察到利率的下行,并敏锐的看到了国债期货的投资价值,第一时间发声:
“国债目前价位96.7元,预测升到100元,加10倍杠杆(期货交易自带杠杆),就能有近34%的收益。”

一年后,国债期货已经按预测涨破了100,以100.79元收盘。
徐远说,这就是从宏观经济学视角做投资的妙处。
所以,作为“掌握财富本质和源头”的少数人,他根本不想把投资说得那么复杂。
大道至简。
很多复杂的市场波动,看透本质了就很简单,赚钱只是顺手的事罢了。
而对金钱的态度,他也是真实而纯粹:尽管书生多清贫,但本着对家人负责的态度,谁都有责任,在投资的世界里好好修行。


这种耿直的大实话,他不是第一次说了。
从他2009年回到北大任职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后。他就无数次在公开场合,肃清大众对投资的错误认识:
金融学科班出身的学生,只拿理论模型生搬硬套去投资,一定会赔钱;
投资就是竞技场,在你知识边界以外投钱,很容易变成收割的韭菜,一言以蔽之,不懂就别投!
我从来不相信一夜暴富的神话,投资不是赌博,只要你的风格是赌,一定会输回去;
投资是找到一个方式,能够稳健的挣钱;
……
甚至有时候,在看到一些“专家”的误导言辞时,他经常都会有着急、坐不住的时候。
也因此这些年,他笔耕不缀地为大众输出“真知”,光在《经济研究》等国际学术学术杂志论文就有40余篇。
在《FT中文网》《新京报》等媒体,更是发表了100多篇经济评论。但他却说,这不过是学者的本分罢了。
每年秋天,他还会雷打不动的在北大进行一次公开课,听他课的,既有北大的本科生,也有市场上的基金经理,还
有50岁的菜市场阿姨。
300多人的大教室,经常被挤的满满当当,不少熟面孔每年如期而至。
有个深圳的阿姨,更是坚持5年赶来北京,每年都还都要带新朋友来听。

这都是因为,徐远的面向大众的投资课堂,很少有金融公式、抽象模型。
他擅长的,是用大白话,抽丝剥茧地告诉你市场的本质。最后再用无数真实案例,让你懂得赚钱的秘密。
媒体也评论: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即浅白,又深刻。
徐远说:“一个教授培养出几个硕士、几个博士,他的贡献当然很大,但如果能帮几百万普通人少走弯路,这个贡献同样值得尊重。”
他知道,中国14亿人,谁都离不开柴米油盐。但却只有极少人有机会去北大听课,在北大上MBA学费30万,
EMBA差不多60万,很多人都上不起。
于是这些年,他把更多的把时间,转向了大众投资科普。
一针见血,只解决实际问题的风格,让他迅速圈粉无数。
作为现在爆火的线下投资讲座,常常一票难求。

从去年夏天开始,他把写专栏的时间,几乎都分给了给普通大众的《财富增值课》,和薛兆丰用经济学妙解生活现象不一样的是,他的初心,更加实在:
想帮很多人,少走一些弯路,在经济层面上,过好这一生。
这次长达大半年的课件撰写,对他而言更是前所未有的极致,摘取11年北大公开课的精华反复迭代,一篇稿子多则被推翻9次。
他说:霍金写《时间简史》从头到尾只有一个公式。
而我想达到一个效果:只用2个小学数学程度的公式,就能让一个投资小白,在听完后能开始投资,并有机会获得一定的回报。
今年3月,他把自己大半年的心血,默默在专栏上线,仅一个多月,就引爆了7400余人的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