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面授实训模块栏目内容页
《工作投入的心理奥秘》
1、出工不出力,上班刷手机;看着人也在,心在千里外。 2、干得不累活得累,假性疲劳。 3、只放电,不充电,干电池状态。 4、只发脾气,不长志气,排气量超标。 5、油耗大,效能低,轮胎打滑。 6、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所谓,橡皮人现象..... 课程开发的管理学价值: 据《中国青年报》载,全球知名调查公司盖洛普咨询公司发布2016年对全球雇员对工作投入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球敬业员工比例为13%,中国敬业员工只有6%。处于全球垫底水平。 过去,企业界一直研究职业倦怠、工作枯竭和“职业高原”、“天花板效应”,越研究问题越严重。是不是思维导向出了问题? 我们以前习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说教,较少思考这些“问题”背后隐藏的复杂人性、个体思维模式及动机情感偏好。 职业倦怠的概念1974年由美国心理学界提出。44年了,今天,企业界、学术界更倾向于“工作投入”这一概念,其关键词是:活力、专注、贡献。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栏目索引
// //